首页 » 学术交流 » 会议动态

九大会场,共谱肿瘤精准医疗进行曲——大连星海医学论坛首届肿瘤综合治疗学术会议全程报道
2020-08-04 来源:肿瘤资讯 点击:834

来源:肿瘤资讯

激情盛夏热浪来袭,学术盛会精彩纷呈!多年来,在全国各界肿瘤学会的持续引领下,在五湖四海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大连地区的肿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不断满足广大肿瘤医学同仁追求新知卓见、加强学术交流的热切需求,不断提高辽南以及大连地区肿瘤防治的综合水平,2020年7月30日~8月2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共同主办,大连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同承办的大连星海医学论坛第一届肿瘤综合治疗学术会议如约而至。


本届综合治疗学术会议共设九大会场,分别为主会场、基础研究分会场、乳腺肿瘤分会场、胸部肿瘤分会场、消化道肿瘤分会场、妇科肿瘤分会场、淋巴瘤分会场、临床试验分会场、护理分会场,线上观看共达36万人次。会中大咖云集,坐而论道,群星璀璨,学术内容更是集众家所长,令人目不暇接。【肿瘤资讯】特此盘点学术精粹,与各位读者共沐学术之光。

主会场:六大篇章,探讨肿瘤综合治疗

主会场共设六大篇章——“肝”启盛世、“肠”领新生、“肺”扬劲帆、“乳”此精彩、“淋”琅满目、“巢”筑芳华,分别由顶级专家南京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带来专题报告,综合探讨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及卵巢癌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权威专家同台发声,高屋建瓴。

基础研究分会场

本专场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琪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策实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一舟教授、辽宁省攀登学者程海凌教授,就2019~2020乳腺癌转化研究进展、靶向KLF5转录因子途径治疗三阴乳腺癌、三阴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和基于PARP和PI3K通路的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及其耐药机制研究展开精彩阐述,共同探索肿瘤基础科研的新方向和临床诊治的新策略。

学术要点:实现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需要确定精确的分子分型(四分型体系、个分型特异靶标),选择治疗靶点(建立预测模型),明确肿瘤内部异质性的驱动机制,而这些内容的探讨需要基于前瞻性临床试验来验证。

乳腺肿瘤分会场

乳腺肿瘤分会场——第七届中国大连乳腺癌高峰论坛共设6大专场,聚焦乳腺癌诊疗进展,邀请多位业内顶级大咖担纲会议主席并进行授课。



乳腺肿瘤治疗新进展

乳腺肿瘤分会场1聚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邀请余科达教授、朱丽教授、李俊杰教授、陈波教授、郭宝良教授、陈益定教授,围绕早期乳腺癌从外科手术治疗、IV期原发灶处理、不同分子分型的早期诊治等角度进行解读。

学术要点:对于ER+/HER2+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时,其pCR与EFS相关并提示预后,相较于ER- 患者,ER+患者pCR率较低。双靶抗HER2治疗在ER+/HER2+患者中的获益弱于ER-患者。多靶点治疗时,CDK4/6抑制剂联合抗HER2治疗可能是未来方向。化疗联合双靶仍为一线方案首选。早期高危三阴型乳腺癌需要强化治疗。



乳腺肿瘤内科分会场

乳腺肿瘤内科分会场立足内科视角,邀请马飞教授、张剑教授、史艳侠教授、薛妍教授、杨谨教授、杨华教授针对晚期乳腺癌治疗新趋势、不同分子分型晚期治疗的新进展以及转移病灶的处理策略等进行讲解。

学术要点:最新研究显示,HER2异质性是T-DM1联合帕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的有效预测因子,选择HER2靶向治疗而既往未接受化疗的患者,需考虑HER2的瘤内异质性。此外,乳腺癌肝转移策略中,预后受到分子分型影响,原发灶切除应依据分子分型、诱导化疗、转移部位、转移多寡等。



乳腺肿瘤规范化治疗分会场

规范化诊疗是精准医疗的基础,规范化治疗分会场不仅有精彩的讲课环节,还设置精彩辩论环节,郝晓鹏教授vs徐莹莹教授、秦文星教授vs石晶教授、葛睿教授vs王嘉教授、李俏教授vs李娜教授等围绕现阶段乳腺癌诊疗的焦点难点展开激烈辩论,唇枪舌战,辨促真知。

学术要点:新辅助治疗应“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以治疗目的为导向”,分类治疗理念赋予新辅助治疗新思路:①战略前移,增加治愈;②强化辅助,提高生存;③升阶不升毒,降价不降效果。



乳腺肿瘤CSCO BC 巡讲大连站

本专场为CSCO BC指南巡讲大连站,立足指南解读,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海波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曼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王昕教授、张少华教授、王涛教授、郝春芳教授、徐岭植教授、苏芃教授就CSCO BC指南关于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更新内容以及临床实践病例进行全方位阐述和讨论。

学术要点:HR+/HER2+的MBC的治疗原则:优先考虑HER2治疗联合化疗,部分不适合化疗或进展缓慢的患者,可在HER2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内分泌治疗。部分不适合化疗或进展缓慢的患者。如果考虑联合内分泌治疗,可在HER2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内分泌治疗。



乳腺外科分会场

本会场从外科医生角度出发,探讨综合治疗手段对乳腺癌外科发展的影响,邀请余之刚教授、张建国教授、王建东教授、张强教授、李娜教授围绕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策略、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操作指南、乳腺外科治疗规范及共识、规范VABB在中国的临床实践等问题展开讨论。

学术要点:乳腺癌筛查的意义存在越来越多的争议,筛查带来的个体化获益更需审视。在前哨淋巴结活检制度化中是早期腋窝临床阴性乳腺癌是必选项,应以手术操作指南为蓝本,标准化操作。

胸部肿瘤分会场



肺癌免疫治疗分会场

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发展十分迅速,本专场针对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生物标记物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开设专题讲座,王燕教授、王俊教授、蔡修宇教授、曲秀娟教授、张红梅教授详细论述。

学术要点:化疗联合免疫单药已成为初治ES-SCLC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对于晚期NSCLC患者,免疫联合化疗模式给多数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优势人群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其双免疫联合模式则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PD-L1作为分子标志物虽然临床应用广泛,但并不完美,功能性的Biomarker值得探索。



胸部肿瘤分会场1

本场共设“超越肺凡”“大咖探索”两个篇章,汪进良和刘哲峰教授分别对EGFR不同位点突变的差异和治疗、以及IMpower133研究进行详细解析,孟潇教授和高伊娜教授则带来精彩的临床诊疗经验分享。

学术要点:不同EGFR突变位点对TKI敏感度不同,且不同EGFR突变位点存在差异,中国人群的L858R突变可提高肿瘤浸润的能力,诱导肿瘤血管新生。



肺癌靶向治疗分会场

靶向治疗在肺癌领域发展如何?肺癌靶向治疗专场邀请张树才教授、赵明芳教授、刘晓晴教授、赵军教授、钟润波教授、任胜祥教授分别就2020原发性NSCLC诊疗指南解读、EGFR阳性及ALK阳性NSCLC靶向治疗、罕见基因突变NSCLC研究、MET通路及HER2基因突变热点问题展开精彩授课,答疑解惑。

学术要点:2020 CSCO原发性NSCLC诊疗指南主要进行如下内容更新:①影像及分期诊断;②分子分型;③IV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肺癌的靶向治疗中,根据患者分子分型的不同,我们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促进新老靶点药物的应用。



胸部肿瘤分会场2

本专场围绕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PD-L1抑制剂区别、EGFR突变阳性NSCLC治疗以及CSCO指南解读等内容,分别由刘雨桃教授、曲秀娟教授、胡兴胜教授、郑伟教授担任讲者。

学术要点:PD-L1和PD-1抗体不尽相同,PD-L1抗体不仅可以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还可阻断B7-1与PD-L1的结合。但两种抗体疗效类似,PD-L1可保留免疫自身稳的功能。

消化道肿瘤分会场

消化道肿瘤共设2个分会场



分会场1

聚焦消化道肿瘤研究最新进展,邀请梁军教授、张阳教授、张敬东教授、曲秀娟教授以及赵林教授围绕肝癌、胰腺癌、胃肠道间质瘤的最新诊治进展、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以及结直肠癌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方面做专题总结和展望。

学术要点:免疫治疗给消化道肿瘤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与时俱进,根据多种系统治疗选择(免疫、靶向等),确定最佳治疗策略,十分必要。分子靶向治疗是今后探讨的重要领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分会场2

聚焦结直肠癌诊疗的临床实践,邀请刘云鹏教授、戴广海教授、陈功教授、张小田教授以及王崑教授将带来结直肠癌辅助治疗的若干思考、免疫治疗、术前治疗、转化治疗以及恶性肿瘤急腹症的治疗策略的精彩阐述。

学术要点:对于MSI-H的患者中,免疫治疗在二、三线的治疗地位已经建立,针对免疫联合治疗以及MSS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以NED为目标的mCRC治疗思路中,R0切除,追求治愈是终极目标;MDT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急症临床实践中有重要作用;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MSI状态、危险度、耐受性及治疗意愿,并逐步走向精准化;精准的术前分期和危险度分层对于指导直肠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妇科肿瘤分会场

妇科肿瘤专场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吴令英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红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蒋葵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在本次会议中,周琦教授、王丹波教授、冯凤芝教授、程海凌教授、蒋葵教授就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妇科肿瘤临床研究新进展、复发性卵巢癌诊疗、滋养细胞肿瘤诊疗、卵巢癌靶向治疗基础转化研究、基因检测在卵巢癌诊疗中的思考进行全方位解读。

学术要点:中国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包括卵巢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其中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肿瘤。目前晚期妇科肿瘤治疗热点主要有四大方向:1、针对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接受R0切除的二次减瘤术可以带来PFS甚至OS获益;2、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如化疗、靶向治疗可以更好地延缓肿瘤进展;3、以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为靶点的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维持治疗、后线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4、免疫治疗,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调控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而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目前成为妇科肿瘤治疗当中新的热点,但在卵巢癌治疗领域中需要更多的探索。此外,基因检测目前已在指导诊治、预后评估、筛查及预防中有所应用,更是为建立妇科恶性肿瘤病因、治疗模型及研究提供可能。

淋巴瘤分会场

淋巴瘤分会场共设2个专题



分会场1

本专场由南开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王华庆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刘丽宏教授、白鸥教授、刘鹏教授、赵庆春教授围绕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防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OST EHA新进展、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国谈药品的落地与实施进行阐述。

学术要点:1.淋巴瘤化疗相关感染是临床常见问题,合理应用G-CSF及抗生素是防治感染的关键。2.DLBCL一线治疗R-CHOP方案仍是基石,根据不同分子亚型可以考虑增加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复发难治的DLBCL首选新药临床试验。3.蒽环类药物仍然是治疗淋巴瘤的基本用药,为减少心脏毒性应该注意累积剂量、给药方式及个体化选择药物剂型。4.国谈药品利国利民,要规范合理应用。



分会场2

淋巴瘤诊疗纷繁复杂,本专场邀请张会来教授、郭晔教授、蔡清清教授、张薇教授、张明智教授针对双打击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以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进展带来精彩授课。

学术要点:1.双打击细胞淋巴瘤大部分预后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很难治愈。但无其它不良预后的早期患者用R-CHOP方案治疗即可,预后与非双打击淋巴瘤无明显差异。2.霍奇金淋巴瘤一线化疗首选ABVD方案,BV+AVD方案及抗PD-1单抗+AVD方案可以作为晚期有不良预后因素患者的一线方案,疗效不劣于ABVD,肺毒性较轻。3.滤泡淋巴瘤预后因素很多,分层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无化疗的治疗方案疗效不劣于化疗,CAR-T治疗是复发难治患者理想的选择。4.外周T细胞淋巴瘤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是未来发展趋势。5.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差,HD-MTX方案是基础,放疗可作为巩固或姑息治疗手段,自体移植可改善生存,免疫治疗及CAR-T治疗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临床试验分会场

本专场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阳教授和李曼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弦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届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赵秀丽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肇丽梅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将围绕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者职责、质量控制及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的注意事项展开精彩讲座,共同探讨新时代药物研发背景下GCP的规范精准之路。

护理分会场

本专场特邀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沙丽艳担任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建华担任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孙文彦老师、宁晓红老师、沙蕊老师,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杜丽娜老师带来关于肿瘤营养不良诊治,PICC导管的感染控制,缓和医疗本质剖析,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护理的精彩报告。

 学术要点:1.在确切抗癌治疗的前提下,以营养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PICC导管置管与维护过程中如何控制感染。3.缓和医疗是什么,护理人员在其中担任了什么角色。4.如何识别和应对免疫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潮平两岸阔,学术正当时!大连星海医学论坛第一届肿瘤综合治疗学术会议完满落幕,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盛会的召开!

责任编辑:Yoly  排版编辑:lizhi